2018年“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即将开启,人工智能专题赛(以下简称“专题赛”)成为今年的新焦点,将助推上海,乃至全国发展贡献新动能。
2月1日下午,在上海市人工智能“四新”基地——张江895创新基地——12楼大麦村茶馆(赛点),专题赛的第一场宣讲会正式开讲。本次宣讲会吸引了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方、媒体及创业、从业者等近百余人。
上海市为什么推动设立人工智能专题赛?
根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举办2018年“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今年大赛新增设人工智能专题赛,重点聚焦识别、理解、处理、执行、算法或脑科学等人工智能技术与场景应用。专题赛由市科委统一指导,市科技创业中心、有关区科技行政部门等联合主办,委托专业机构大麦村承办。
关于大赛为什么要在原有电子信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产业领域之外,推动设立人工智能专题赛,浦东新区科经委科技创新服务处冯之墨处长作出如下解答:
首先,专题赛是对国家战略落实的一个具体举措。众所周知,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未来十三年三步走的战略目标;10月,上海市政府出台《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标第一步2020年的国家战略目标,部署并全面实施“AI@SH”行动。
其次,专题赛的设立为人工智能创业企业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的舞台。人工智能经过60多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甚至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设立专题赛可以将各产业领域的应用、各技术环节的创新集中呈现给大家,促进技术创新更快地推广到产业和生活中去,实实在在地提高产业效率、改善我们的生活。应用的落地、用户的增加,反过来,也会更好地促进我们企业的创新、创业。这一轮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的热潮空前高涨,本质上就是因为数据、算力和算法三大要素发展到了实际应用阶段。
最后,通过专题赛可以汇聚全市发展新动能。浦东新区于2017年12月调研汇总了66家人工智能企业的反馈数据,包括8家上市或挂牌企业,总估值超过650亿元,从智能制造、公共安全、医疗保健到金融、教育,应用领域超过13大类,新动能特征明显。尤其可喜的是,其中初创企业占比超过70%,发展潜力巨大。2014年到2016年创办的企业占了一半以上,引擎作用、新动力作用还没有充分释放,非常值得期待。因此,我们今年首次提出“赛孵融合”,把专题赛与创业孵化深度融合,为参赛企业提供一站式、一体化的孵化服务。
专题赛或将成为独角兽企业诞生的摇篮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专题赛报名企业具体情况,但从宣讲会上可以看出大家的积极性。会上既有来自浦东的企业,也有不少来自浦西的企业;既有科大讯飞这样的知名企业在沪机构,也有今天还不十分知名的创业团队,例如上海英韧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InnoGrit)“我们的主要研发团队在美国硅谷,今年也是第一次参加上海市创新创业大赛,正好就赶上了新增的人工智能专题赛,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能够很好地融入到上海市人工智能创业热潮中,与同行一起交流学习。”InnoGrit董事长吴子宁博士说。“另外从企业角度出发,人工智能专题赛不仅契合了当前的技术发展热点,也大大激发了人工智能团队的创业热情。”设立专题赛就是希望人工智能企业站出来、聚起来,为上海、为全国的发展贡献新动能。
据了解,除了今年大赛本身集聚的6亿元创新资金,上海市经信委,以及浦东新区、徐汇区、杨浦区等各区都在积极准备人工智能相关扶持政策,以加速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上海的发展步伐,保持我们的领先优势。生逢其时,人工智能的春天来了。
时势造英雄,如PC时代的微软等,互联网时代的谷歌等,移动时代的苹果等;与此同时,每个新时代的到来,都会造就新的时代巨头,并且可以预见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留给巨头们自我迭代与进化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人工智能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个核心层次。其中,基础层领域硬件发展日新月异,巨头布局开源平台;技术层面向企业级应用,细分领域竞争较为激烈;应用层想象空间广阔,参与企业众多。在基础层AI芯片领域,寒武纪成为全球第一个独角兽初创公司;在技术层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科大讯飞入选国家首批四个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在应用层安防领域,海康威视凭借深厚的国资背景和正确的布局意识确定了行业龙头地位。
除了上述典型案例,北京商汤科技、上海小i机器人和深圳大疆无人机等初创公司也都在各自领域迅速崛起。许多目前还不被大众所熟知的企业,诸如叠境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医软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都在其专业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沉淀,具备多项国际领先的技术专利和快速迭代更新的研发能力,其估值现在都已经在10亿元以上。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在今天这个崭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势必将造就一批新的科技巨头,从而引领这个时代。而专题赛很可能是这些独角兽企业诞生的摇篮。 (缪璐)
附:企业案例介绍
1、上海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是科大讯飞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依托科大讯飞语音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整合上海科技资源,借助上海丰富的国际化都市环境,打造多语种语音技术与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基地,推动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2016年以来开始建设智能语音及语言产业的智能制造平台,建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积极参与上海脑-智工程。并在教育、司法、医疗、金融、汽车、智慧城市等领域全面展开应用落地。上海科大讯飞将加快在上海的整体布局,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
2、达而观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达而观信息科技位于张江科技园区,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企业知识管理和文字语义理解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观数据为企业提供完善的文本挖掘、知识图谱、搜索引擎和个性化推荐等文本智能处理技术服务,是国内唯一一家将自动语义分析技术应用于企业数据化运营的人工智能公司。
目前,达观数据科技旗下产品主要针对新媒体、电商、金融等行业提供大数据解决方案,现已推出基于微信大数据的公众号大师移动应用以及精准营销平台;基于电商客户的用户购买偏好建模系统和个性化推荐系统。
达观数据核心团队来自百度、阿里、腾讯、盛大等企业的文本挖掘核心部门,在文本挖掘领域已有10余年积累,多次斩获国际数据挖掘最高级别竞赛ACMKDD和CIKM的世界冠亚军大奖,拥有3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与复旦大学建有技术联合实验室。
现已积累华为、招商银行、中国平安、中兴、京东、顺丰、中国移动、和讯财经等数百家企业客户的成功服务经验,覆盖金融、科技、制造、法律、电商、视频、传媒等行业,通过提升企业文本的自动化处理能力,加快企业智能化转型速度、有效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经营业绩。
成立伊始即获得真格基金、众引传媒集团、盛大集团、掌门科技等国内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千万级联合注资,并于2017年获得国际著名风险投资机构软银赛富青睐,获得了软银赛富领投、方广资本跟投的5000万元融资。
3、叠境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叠境数字科技位于张江科技园区,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将全球最顶尖的光场技术和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应用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成像等多个领域,为企业提供光场内容技术服务,让三维数字化深入人心。光场技术经验积累十余年、国际专利十余项,光场领域权威文章百余篇,国家“千人计划”2名、中美博士十余位、多个世界重量级科技与创新奖项、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强大的科研背景为叠境光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与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叠境数字科技迅速脱颖而出,天使轮即获得4500万投资。目前,叠境建立了一整套以光场采集、处理、显示为核心解决方案,并逐渐形成“造物计划”、“光场影视特效与VR内容”、“3603DVR直播”、“时间凝固”、“行业VR AR+”五大核心业务线,在虚拟电商购物、文娱、影视、教育、医疗、旅游、博物馆、展示展览等行业有了良好的应用与实践。
4、上海互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互问信息科技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业从事音频信号处理、语音交互的科技型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麦克风阵列语音信号处理的人工智能企业。
互问拥有从数据采集、前端语音信号处理、语音交互到语义理解的全套核心技术。在传统声源定位的beamforming波束形成的基础上,公司推出基于声场还原的新一代麦克风阵列产品,基于该技术推出的2mic、4mic非线性的线性阵列、6(+1)、8(+1)环形等阵列,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场景。这些阵列产品在机器人、音箱、车载等行业中被广大客户所采用。
公司低成本离线语音控制模块AM1032,将使用于商用机器人\智能音箱上强大的智能语音算法深度定制压缩于AM103X模块内,实现更小体积更低价格而性能不减,在唤醒率和误唤醒率上都处在业界领先水平。模块可使用于所有需要离线控制的智能设备,已经被国内众多知名白色家电厂商所使用。
5、上海木蚁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木蚁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MooeRobot)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专注于无人驾驶搬运机器人和应用方案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打造3C电子制造行业无人搬运机器人第一品牌。木蚁核心成员是国内最早从事自主定位导航机器人的算法研发和产品化团队,均有十年的产品经验,曾成功开发航空八院月球车视觉导航项目开发,军用排爆机器人,模块化工业手臂等前沿科技产品,荣获RoboCup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中国区冠军等。凭借在机器人领域十多年积累,木蚁机器人在自主导航、高精度地图构建、多传感器融合、人机交互、多机器人调度、工业级闭环应用方案等形成技术壁垒,以高度灵活性和高精度末端定位的产品特色,目前拥有国内外3C电子行业的物料运送有大量成功应用案例。
6、上海钛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钛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2015年1月,是国内首家针对高端服务机器人市场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自主快速提供机器人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之一。钛米有最专业的机器人设计团队,拥有机器人理论研究、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的一流人才。专注服务机器人研究领域10年,团队积累经验近40年,已有将机器人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丰富经验,如医疗机器人、特种服务机器人等整体解决方案。
7、上海英韧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英韧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由美国Marvell公司的前首席技术官吴子宁博士带领团队创立的高科技创新公司,现有成员45名,其中90%为研发人员,在加入英韧之前均在全球顶尖的半导体和IT系统公司担任各级技术骨干,平均每人15年以上工作经验,具备存储芯片和系统开发的技术实力。
吴子宁博士为英韧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创办英韧(InnoGrit)之前,吴博士曾担任全球著名半导体公司Marvell的首席技术官。Marvell是纳斯达克(NASDAQ)100强企业之一,是世界排名前五的无晶圆设计公司,公司市值80亿美元,营收近30亿美元。吴博士在Marvell全面领导核心技术开发和未来技术方向。除中央研发团队外,吴博士还在Marvell直接领导了固态存储控制器、硬盘控制器和无线互联等具体产品线的研发,为公司创下了15亿美元的年销售记录。在存储领域,吴博士带领团队自2008年起便开始了对固态存储SSD的研发投入,引领了整个行业从磁硬盘存储向固态硬盘存储的产业升级。吴博士著有存储行业的经典教科书《CodingandIterativeDetectionforMagneticRecordingChannels》,并拥有280余项美国专利。吴博士毕业于中国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硕士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