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力求打造以科创为特色的世界一流科学城。纵观世界著名的科学城或者类似研究园、技术城,一个显著的共性特征就是科技创新活动由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型巨头企业支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英特尔、苹果、谷歌、思科、甲骨文、特斯拉等一批又一批科技型巨头企业作“标配”,硅谷怎么会在全世界获取广泛的影响力?而在这方面,上海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激发更多人做企业
而非只是卖企业搞投资
《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与北京、杭州和深圳相比,上海在独角兽企业培育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就张江科学城未来发展而言,能否持续吸引大量国内外人才加盟是一个关键因素。政府以各种“选”“补”“奖”方式吸引人才,既非有效之策,也非长远之道。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表明,科技型巨头企业既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指标,也是真正能够解决好事业与待遇间矛盾的有效载体。张江科学城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积极引入成熟的科技型巨头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以此来增加人才吸引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从长远来看,立足于创业创新活动来培育本地的科技型巨头企业,才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修炼硬科技内功,抢占创新制高点。硬科技是指那些难以被山寨的高精尖技术。硬科技虽然初期进步缓慢,但后期爆发力不可小觑。就像华为,长期把收入的10%投入到研发领域,在对手利润大幅下滑之时,却取得了40%以上的年增长率。曾经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何上海出不了第二个马云?其实,现在更需要反思,为何连一些知名的互联网创业者都成了财务投资者?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使张江科学城的双创政策能够激发更多人去“做企业”“做实业”而非“卖企业”“搞投资”。应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硬科技上来,通过持续的积累,形成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壁垒的硬科技产业群。
其次,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协同网络,突破机制束缚。一个重视产权保护的平台,无疑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全国首批“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园区”,上海市知识产权法院也落户于此。在此基础上,应积极培养各类知识产权人才、积极培育知识产权类服务机构(包括专业的律师事务所等)、再开发机构等,让张江科学城在知识产权的创造、检索、运用、合作、保护和管理等方面走在前列,真正建构起一张基于知识产权的国际国内协同创新网络。
最后,集聚全球要素资源,推动创新孵化器和风险投资融合发展。上海的要素市场基本以传统模式和国有管控为主,缺乏基于互联网和社会资本主导的枢纽型的市场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海配置资源和参与新经济的能力。张江科学城应利用创新全球化,即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速与重新集聚的机遇,扩大政府引导资金的规模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以创新型孵化器体系建设为载体,推动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的融合与跨越式发展。
使各类各层次创新联盟
成为创新要素的“共享地”
将各种分散的创新要素聚合成有效的协同创新网络,进而引领更有价值、更大规模的创新,是张江科学城值得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行业协会、科研联盟等自主发展型社会组织的粘合作用需要引起进一步重视。
目前,在张江科学城运作的有国家和上海的各类学会协会。同时,张江也自发成立了一些社会组织,如上海张江生物医药服务联盟。一些新的社会组织也在积极筹办中,如上海张江创客联盟虚拟现实产业协会等。为更好发挥各类各层次自主发展型社会组织对张江科学城的支撑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以创新联盟推进内外联合创新。以张江科学城在生物医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研发和设备等)以及以模式创新和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依托的平台服务产业等具有领先优势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基础,组建各类各层次的创新联盟或协同创新网络。同时,鼓励政府部门、大学和科研院所加入,实行“理事会+职业团队+志愿者”的运作模式,共同推进张江科学城内部与外部的创新合作。
二是以联合研发实现技术攻关。激励张江科学城内的龙头企业或国内外各行业的龙头企业联合起来,在张江科学城入驻的大学、研究机构内设立共建实验室,或组建新型联合研发机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优秀研究团队,对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等进行攻关突破,以促进跨界运营、交相嵌入、产业融合。
三是以创新交流促进创新落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各类各层次创新联盟与张江科学城内各种公共交流空间、创新型孵化器等的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各种创新要素的“会面地”“激发地”和“共享地”等,把各类各层次创新联盟做实。同时,积极支持各类各层次科技类、行业类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国际国内各类交流与合作,努力使其在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承办重大活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作者 李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