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更新时间:2017-08-10 10:15:33

人工智能(AI)称得上是当下全球科技、产业的焦点之一。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我国首部国家级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出台,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人工智能真的来到我们身边了。对于人工智能,很多人看法不一致。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对人工智能有多少了解?在他们心目中,人工智能和人类大脑相比,哪个更“聪明”一些?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给工作、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KuRunData中国在线调研,进行了一项名为“人工智能来了,你准备好了吗?”的调查。调查采取在线调查方式,样本总数2000份,其中,按年龄分,20-35岁600份,35-45岁600份,45-55岁600份,55岁以上200份;按学历分,高中(含中专职校)10%,大专20%,本科50%,硕士及以上(含海归)20%。

 

  8成受访者了解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是什么?粗略来讲,就是指通过获取某一领域的海量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具体案例做出识别和判断,以达成某一特定目标。而科技部部长万钢,则给出了专业、精确的描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器等技术的加速突破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对这样的人工智能,普通公众有多少了解?

 

  调查数据显示:表示“非常了解”人工智能的,占18.2%;表示“了解一点”的占多数,占62.3%;也有19.5%的参调对象,表示“不太了解”。进一步细分数据显示:45岁以下、高等及以上学历、学生和在职人群,表示了解人工智能的比较多,比如有27.3%的硕士及以上(含海归)受访者,表示自己对人工智能“非常了解”,而在高中组别中,该选项仅为8.5%。同时,年龄较大者,比如已退休人员,有65.1%表示不知道人工智能是怎么回事。

 

  尽管数据显示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度总体尚可,但普通公众对其的认知,到底停留在哪个层面?“不就是机器人吗?比如前段时间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围棋世界级高手柯洁,挺好玩的。”一位受访者如此表示。那么,人工智能完全等同于机器人吗?一位业内人士称:人工智能实际上是指在大数据支撑下的各种感应和识别能力; 而机器人,通俗地说,就是将人工智能再加上物理的外壳,比如已经进入家庭的扫地机器人,可称得上是最简单的机器人代表。

 

  可略显遗憾的是在回答“您认知中的人工智能是怎样的”这一多选题时,选择“就是常说的机器人”选项的,还是有高达35%的比例。当然,选项最高的,还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达到62.2%;有30%的投票,给了“有朝一日会替代人类的大脑”;而“感觉与我生活挺远的”,也有14.6%。

 

  人工智能会挑战人类大脑吗

 

  面对人工智能,有人担心:人工智能这么强大,它的出现,会不会挑战人类大脑,继而动摇人类的神圣地位?

 

  在回答“您觉得人工智能与人类大脑比哪个更‘聪明’”这一单选题时,受访者中,35.7%认为“当然是人类大脑”;20.8%认为“人工智能更强大”;32.4%认为“各有千秋”;11.1%认为“不好判断”。选择人类大脑更聪明的自有其道理。如受访者王先生表示:人工智能再聪明,也是人类发明的,所以人类大脑无比强大。

 

  王先生的说法或许有一定道理,但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人类赋予了人工智能对大数据的超级整合、识别和计算的能力,当这种能力达到极致时,在某些领域,某种程度的确会显现出超越人类大脑的一面。且不说轰动一时的围棋界的人机大战,就是电视益智类答题节目《一战到底》,机器人汪仔屡战强手频频获胜也够夺人眼球的……有人在惊叹之余,不免发出这样的疑问:当一台机器能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时候,会不会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调查也把这一问题提交给了受访者。调查数据显示:40.7%的受访者认为“很恐怖”;32.1%的受访者认为“没什么恐怖的,那会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而剩下的27.3%的受访者相对淡定,认为“现在无法判断,等普及了再说”。

 

  不过,专家们的看法似乎较普通民众更深一步。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博士曾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真正威胁》,文中写道:通常,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像各类科幻片中的惊悚情节。他们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所谓的“奇点”,即在人类发展的某一特定历史时刻,人工智能会完全超越人类智慧,继而将人类社会带入一场无法想象的变革当中。人们甚至开始怀疑,人工智能是否最终会控制人类,使人类沦为所谓的“机械人”。这些问题值得探讨,但并非亟待解决。目前,人类还没有任何已知的途径和方法能够将当前最卓越的人工智能系统——比如战胜了最出色的人类棋手柯洁的围棋计算机程序AlphaGo,转化为通用的人工智能,即具有自我意识、可进行常识性推理、能够自觉地从多领域获取知识,并具有感知、表达和理解等能力的电脑程序。

 

  而投资人孙正义在最近一次发言中称:未来,智能机器人将像人类一样在街上走,在天上飞,在海里游。智能机器人和工厂的组装机器人将截然不同。很多人认为机器人只能做机械的单纯工作。但当“他们”(机器人)搭载了AI后,将获得重生。他们可以自己学习,可以理解人类的想法。人工智能比人类更聪明的时代,不论你是否期待它都在到来,那么,我们就往好的方向引导吧。

 

  人工智能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吗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在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抢掉自己的“饭碗”?会不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调查中,有49.7%的受访者认为“会”;34.2%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只有16.1%的受访者认为“不会”。

 

  至于“哪些工作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受访者回答这一多选题时,在列出的7个不完全选项中,占据前四位的分别是:机械重复度较高的工作、体力劳动、客户服务类工作、标准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占比分别为73.0%、65.3%、45.5%和40.3%; 也许受百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坐无人驾驶车上北京五环被查新闻的影响,认为汽车司机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受访者,也达到了26.3%。

 

  虽然认为工作被“替代”有可能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绝大多数受访者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冷静、积极和淡定。这种态度,在“您对工作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感觉担忧吗”这一单选题的选项占比中,得以显现。所有受访者,认为“有一点担忧”的,占28.7%;“没什么,顺其自然吧”,占55.1%;“我有信心面对可能出现的难题”,占16.2%,总体积极上进正能量。

 

  普通民众对人工智能与就业市场的看法和态度,应该是基于有限的知识和基本现实,那么,大咖们的观点又是如何?比尔·盖茨说:未来的就业市场需要作出调整。目前的科技已经取得了足够进步,完全可以确保机器人在未来10年完成驾驶和仓储等工作,甚至在某些知识领域超越人类。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霍金则是一位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支持者。他在外媒专栏发文称:人工智能的下一步或是摧毁中产阶级。“科技已经摧毁了许多传统制造业和蓝领岗位,下一步可能给中产阶级带来类似灾难”,“这是一种进步,但也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见解则是:发展机器人,更应让机器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

 

  看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大咖,对人工智能可能对未来就业市场格局产生影响有共同的认识。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大量运用的时代,过去那种依靠简单工具进行低效率生产的劳动形态可能逐渐消失,人类将在更加科技化、更加延伸的生产工具辅助下,超高效率地劳动。

 

  过半受访者认为要“准备一下”

 

  虽然“人工智能”这一火爆的词汇诞生至今已有60多年,但眼下却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联合推动下闪耀出璀璨光芒。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受访者们又是怎么看的?准备好了吗?

 

  在回答“面对人工智能的到来,您准备好了吗?”这一单选题时,50.5%的受访者表示“很多事情不是不做准备就不会发生,人工智能应该是人类自我进化的一种方式”;18.0%的受访者认为“人脑是自然若干亿年进化的杰作,电脑是人脑几十年物理的杰作,人类无需准备什么”; 剩下的31.5%受访者则持“人工智能没那么快来临”和“无所谓”的态度。

 

  在回答“您觉得未来20年内,机器人会走入您的家庭吗”这一单选题时,53.9%的受访者认为“会”;29.8%的受访者认为“时间要更久”;也有16.3%的受访者认为不会进入家庭。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对于给出的四个可多选选项,61.5%的受访者认为“人类会有很多新的乐趣,也会有很多新的道德观念产生”;38.1%的受访者认为会“更加美好”;20.3%的受访者认为“无所谓,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不过,也有18.8%的人表示“不安,害怕过度发展会让以往影视作品中的虚构事件成为非虚构,害怕人工智能有朝一日‘当家做主’”。

 

  虽然担心人工智能“当家做主”的受访者占比不高,但某种程度也反映了部分民众的心理状态,担心高技术是否会像“脱了缰的野马”肆意奔腾。所以,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出台之际,有不少科技界产业界知名人士表示,在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也需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就业、伦理、安全等方面的挑战予以高度关注。提出需要统筹谋划、科学引导。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就表示:《规划》的核心不仅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同时要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人工智能走上安全、可靠、可控的发展轨道。

 

【来源】解放日报

 

<返回上一页